发生交通事故后驾车离开又返回,算逃逸吗?
2025-03-25 10:13:34
浏览:56次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有人惊慌失措,驾车离开现场后又折返,这种行为是否构成逃逸,困扰着很多人。逃逸的认定并非简单判断,而是要结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全面分析。 法律如何定义交通肇事逃逸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从法律层面看,认定逃逸需满足主客观要件:主观上,当事人要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里的法律责任,涵盖行政、民事以及刑事责任。 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一:构成逃逸的情形 2023年2月23日晚,李某某驾驶小型普通客车与在道路上的岑某某发生碰撞,造成岑某某身亡及车辆损坏。事故发生后,李某某驾车逃离现场,前往某村找丈夫,随后拨打110、120电话,并与丈夫一同返回现场。经认定,李某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法院审理认为,虽然李某某后来返回,但事故发生后,其即刻产生保护现场、实施救助等法定义务。李某某因心理恐惧离开现场找人帮忙,即便主观上可能未想逃避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但客观上逃避了法定义务,主观有逃避法律追究目的,客观实施了离开现场行为,最终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案例二:不构成逃逸的情形 驾驶员曾某某驾驶重型罐式货车与董某某驾驶并搭乘其女儿的普通二轮摩托车相撞,造成董某某及其女儿当场死亡及车辆受损。曾某某下车查看发现二人已死亡,因怕被死者亲属殴打,驾车离开现场。但在行驶过程中,曾某某数次拨打报警电话,之后主动将车掉头往事故现场开,因汽车故障将车停在路边,接受公安机关调查处理。安县法院审理后认为,曾某某离开现场是惧怕被害人家属围攻、殴打,并非为逃避法律追究,其行为不构成肇事逃逸 。 特殊情况判断要点 离开目的 判断关键在于当事人离开现场的目的。若为逃避法律责任,如担心酒驾被查、害怕承担赔偿责任等而离开,即便后续返回,也大概率认定为逃逸;若因合理原因,像案例二中害怕被殴打,或为及时报案、抢救伤者等离开,且能证明并非逃避法律责任,通常不认定为逃逸。 离开期间行为 离开现场期间的行为也很重要。若当事人离开后积极联系警方、寻求救助,或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损害扩大,能表明其无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反之,若离开后隐藏行踪、试图毁灭证据等,则增加被认定为逃逸的可能性。 九条象(www.9xang.com)提醒:交通事故后驾车离开又返回是否算逃逸,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作为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并及时报案,这是避免被认定为逃逸的最佳做法,也是对生命和法律的尊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系作者结合相关知识汇总而来,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亦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如若内容涉及侵权或错误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删除!